互不信的年代
忘了是哪門教育學程的課(應該是教育心理學),老師有說過,在教育學生的時候,應當多使用正面的引導而非負面的禁止。例如跟學生說「要準時哦」會比跟學生說「不要遲到」來得好。確切學理上的原因有點忘了,但是可以確定的是,以正面的引導能讓學生得到更多的被信任感。而所謂的「比馬龍效應 (Pygmalion Effect)」也是在描述老師對於學生的信任程度會影響學生的成就。
最近在電視看到一則信用卡的廣告的下面出現了一則警語,寫到「借錢不還,再借困難」,明顯地是在用負面的命題方式在教育民眾,這句話我記得一般在使用的時候也是正面的命題-「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」,甚至從前信用卡的廣告,下面都是寫「信用至上」,沒想到現在已經改成如此。我在想,這是不是便意味著這個社會相互信任的成份有減少的趨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