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3-30

互不信的年代


忘了是哪門教育學程的課(應該是教育心理學),老師有說過,在教育學生的時候,應當多使用正面的引導而非負面的禁止。例如跟學生說「要準時哦」會比跟學生說「不要遲到」來得好。確切學理上的原因有點忘了,但是可以確定的是,以正面的引導能讓學生得到更多的被信任感。而所謂的「比馬龍效應 (Pygmalion Effect)」也是在描述老師對於學生的信任程度會影響學生的成就。


最近在電視看到一則信用卡的廣告的下面出現了一則警語,寫到「借錢不還,再借困難」,明顯地是在用負面的命題方式在教育民眾,這句話我記得一般在使用的時候也是正面的命題-「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」,甚至從前信用卡的廣告,下面都是寫「信用至上」,沒想到現在已經改成如此。我在想,這是不是便意味著這個社會相互信任的成份有減少的趨勢?


2 則留言:

  1. 想必最近一定很忙
    因為這次來並沒有看到新的文章
    還是這篇
    剛好趁著這個機會
    說說我看你網誌的心得吧

    真的覺得你很有見地
    常常能從小地方體會出獨到的見解
    常常能在你的網誌中發現新意

    總覺得以前的我也會這樣
    不知道是不是老了
    對於周遭環境越來越漠然
    接受程度越來越大
    (或許說是妥協程度越來越大)
    少了一點追求生活質感的挑剔

    其實很欣賞你對於事物有自己的想法
    卻又擔心
    怕你會不夠圓融
    出社會會吃虧
    有點矛盾
    或許我是多慮了

    如同蘇東坡對兒子的祝福:
    無災無難到公卿
    我也希望你能保持思維
    卻也能如魚得水
    悠游自得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謝謝師姐指教...

    有個字要訂正
    "獨到"要改成"獨道"

    另外,你用了一個我很少用到的詞彙-"見地",查了一下,這詞真有意思,把它貼在下面。

    *以下內容來自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happy-560907/article?mid=1684&page=1

    見地簡單地說,就是你如何看待周遭事物;見地也是決定如何看待事物標準。見地是任何宗教的核心,也是做人的準則。在宗教修行和每天日常生活行為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地。毎個人的見地,沒有人能為你判斷那一個見地比較好,只有自己,能為自己選擇最適合見地。見地依你的智慧、喜好、感覺去做選擇;如同大肥豬肉對一個選美女人是討厭,但是相撲選手卻是最愛。只要各位仔細去發現,我們毎個人都有某種見地,也就是毎個人的思想對事物是如何看待和看法。這個大千世界也因各位見地,產生了不同的方式。

    回覆刪除